在非洲的心脏地带,有一个面积仅 2.6 万平方公里,人口 1400 万左右的小国 —— 卢旺达。谁能想到,这个曾深陷种族大屠杀的泥潭,被世界视为 “失败国家” 的地方,如今却被外界称为非洲大陆上的 “中国镜像”,它的街道和生活,竟与中国有着诸多相似之处。
黑暗往昔:大屠杀后的废墟之国
20 世纪初,比利时殖民者踏上卢旺达,为了便于统治,以身高、五官等身体特征为标准,将卢旺达人粗暴地划分为胡图族和图西族。这一划分,如同在平静湖面投下巨石,为日后的悲剧埋下了祸根。1962 年,卢旺达虽摆脱殖民统治宣布独立,但新政府却颁布了一系列歧视图西族的政策,限制他们上学、工作,剥夺其土地。长期的压迫与仇恨积累,终于在 1994 年爆发了惨绝人寰的种族大屠杀。短短百天,近百万人丧生,社会秩序崩塌,经济归零,整个国家沦为一片废墟,到处是残垣断壁和无人掩埋的尸体,幸存者们生活在恐惧与绝望之中,卢旺达成为国际社会眼中亟待拯救的 “失败国家”。
重生之路:向东方探寻希望
大屠杀结束后,保罗・卡加梅当选总统,他深知,要想让卢旺达重获新生,必须从根源上打破种族隔阂。废除身份证上的种族标识成为他上任后的首项重大举措,新政策实施后,旧身份证全部作废,取而代之的是无种族标识的新证件。这一小小的改变,却如春风化雨,逐渐缓和了原本剑拔弩张的种族气氛。
在恢复社会和谐的同时,卡加梅将目光投向了东方的中国。他坚信,中国能在短时间内让数亿人脱贫,实现经济的飞速发展,卢旺达也能借鉴中国的模式实现崛起。于是,卢旺达开启了全方位向中国学习的征程。
形似:街道与生活中的中国印记
走进卢旺达首都基加利,你会产生一种时空错乱的感觉。街道整洁干净,规划有序,与印象中杂乱的非洲城市截然不同。街道两旁的楼房样式、城市公园的长椅设计,都似曾相识。行驶在街头的是中国宇通制造的公交车,车上还张贴着支付宝标识,让人恍惚间以为置身于中国的某个县城。不仅如此,卢旺达的城市管理也与中国模式相近,街道干净,垃圾分类规范,这一切都让人惊叹卢旺达对中国模式的借鉴程度之深。
神似:多领域借鉴带来发展巨变
经济领域:卢旺达大刀阔斧地建设经济特区,在园区规划、税收优惠政策、土地拍卖等方面,几乎照搬中国的开发区模式。厂房整齐划一,中英双语标牌随处可见,众多中资企业纷纷入驻,如缝纫厂、鞋厂、电线厂等。这些企业不仅带来了资金和技术,还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,推动了卢旺达的工业化进程。全国超过 70% 的干线道路由中资公司设计和建设,基加利的高速公路、城市塔楼、南部的水电站,西北地区的电网升级等项目,都离不开中国企业的身影,通过 “城带园,园带厂,厂带就业” 的模式,卢旺达成功构建起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。到 2019 年,中卢贸易额突破 8 亿美元,卢旺达经济在合作浪潮中逐渐复苏。
军事领域:1994 年内战后,卢旺达国防力量近乎废墟,军官逃散,装备遗弃,军纪涣散。为重振军力,卢旺达选择学习中国军事体系。复制中国军事学院设置,按中国模式开展训练项目。自 2005 年起,大规模派遣军官前往中国学习,内容涵盖作战规划、反恐战术、特种作战等。2019 年国庆大阅兵时,卢旺达军队迈着整齐的中国式正步,展示中国产的 PCL - 09 自行火炮和红箭导弹,堪称 “非洲版解放军”。在 2025 年的戈马战役中,卢旺达军队凭借先进无人机技术、严格作战纪律和精准情报,以少胜多,让世界见证了其军事改革的成效。此外,卢旺达军队还学习中国 “军民融合” 理念,参与国家重点工程建设,既锻炼部队能力,又助力国家发展。
教育领域:卢旺达政府将教育视为国家转型核心,效仿中国推行九年义务教育,建立国家青年营培养青年领导力。卢旺达大学孔子学院自 2009 年设立以来,中文学习者增长 20 倍,5000 余人借此获得赴华留学与就业机会。并且,卢旺达军队中 73% 的军官接受中国军事院校培训,形成纪律严明的军队。
社会治理领域:卢旺达高考与中国同一天,公务员考核采用中国绩效体系,政府行政效率大幅提升,在非洲国家中腐败率始终维持在较低水平。同时,卢旺达学习中国的五年计划,每个阶段目标清晰,政府执行高效。例如,若决定建设一座水电站,两年内必定建成,这种高效改变了外界对非洲的传统看法。
成果显著:崛起的非洲之星
经过多年努力,卢旺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果。从 2000 年到 2020 年,贫困率从 78% 降至 39%,人均寿命从 36 岁提升至 69 岁。经济以年均 7% 以上的 GDP 增速增长,成为非洲发展典范。首都基加利成为首个获 “联合国人居奖” 的非洲城市,连续多年位列非洲治安最佳国家。在国际事务中,卢旺达的话语权也不断提升,其在与刚果(金)等邻国冲突中屡次占据优势,背后正是其军事改革、政治治理等多方面发展的成果。
恒运资本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