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7万人对7500人,短短十天,双方命运天壤之别。1942年的苏德战场,有一场被称为“猎鸨行动”的神奇战役,德军在兵力悬殊、地势艰难的刻赤半岛上演了教科书般的逆转。一方如猛虎下山,一方却兵败如山倒,这局是怎么下成这样的?战争世界从来不缺故事,但这场“以少胜多”的奇迹背后,是天才指挥,还是天赐好运?今天带你揭开帷幕,细品这场战役里所有不可思议的操作:到底谁在背后推手,谁又被命运捉弄?
你敢信?德军才7500人,苏军却有17万大军。有人说这是“老虎斗群鸡”,有人却喊这叫“蚂蚁啃死象”。到底是曼施坦因的鬼才指挥赢了天时地利,还是苏军太“掉链子”自己把战场让了出去?一边是德军第11集团军压力山大,另一边苏联第44、第51、第47集团军狠狠围攻。双方像拔河一样死掐,但这一仗最后的胜负分界线,会不会留给我们新的战争定律?谁都没敢提前打包票,那些令人咋舌的战术安排,这里只能说个头,还没到大结局。
战争就像剥大葱,一层一层都是泪。苏军原打算把德军赶出刻赤半岛,克里米亚的各路人马集合成一把大刀,都指着高加索关键窗口而去。可德军也不是吃素的,曼施坦因快速调度,主攻、侧袭、包抄齐上阵。德国第32、42、170、28步兵师,配合罗马尼亚盟军,机动如同打麻将连出好牌。苏军阵地靠太近,前后脚被摁住,被打得有些手忙脚乱。普通人啥感觉?当地老百姓哭着喊着躲炮火,有的说:德军打的就像下飞刀,天上地下都没个安身地儿。前线士兵更是忙得团团转,生死之间全靠命大命小。
仗打到这个阶段,表面上大家开始喘口气,德军以为掐住苏军喉咙就稳了,苏军也在塔曼半岛布防,准备推翻残局。一些指挥官开始自信发言,报纸写得都像要胜利在望。但实际上风平浪静只是表象,暗流早已涌动。苏方有不少将领私底下抱怨策略失误,兵力虽多却没能找准突破口。德方也不是高枕无忧,塞瓦斯托波尔那头的硬仗还没了结,内部补给和后勤压力山大。加上德国高层之间意见分歧,有人忧心忡忡认为,万一苏军反扑,德军小身板还能挺得住吗?一时间,外面云淡风轻,里面全是压力锅。
刚以为平息了,谁知新难题又冒出来。刻赤城虽被包围,但剩下的苏军还是拼死抵抗,他们退守到塔曼半岛,又想卷土重来。德军要分兵兼顾塞瓦斯托波尔,补给线更拉长,运输车辆和物资短缺,士兵体力也快见底。这时更麻烦的事来了:苏方高层内部各说各话,有的主张死守,有的让撤退,兵无斗志,士气失落。两边嘴仗升级,谁都不愿意让步,和平希望走远。最后打成胶着,谁也未能一统战局,谁都看不懂下一步棋怎么下。
话说这德军赢得太轻松,简直像“拔花生”——一下就出来了。然而这个“奇迹”背后,是苏军战略指挥失误,还是德军真有神操作?咱不是唱衰哪一方,实打实拉出来溜溜:苏军人多力量大,却摆不好棋盘,阵地太靠前,撤退路线又让人家一锅端,大军变成了烫手山芋。德军呢,抢到最佳时机,分兵合围,一边搞突击,一边守家门口,像下围棋一样全盘扼杀。按理说苏军临阵换帅,大将梅赫利斯把指挥权搞得东一榔头西一棒子,前线士兵只能听天由命。德军损失只有1700多人,这算不算“赛点皮筋”弹得太好了?好像在说,谁指挥谁混,谁谋划谁赢。要是只看结果,这次大战实在让苏军脸面挂不住,这么多兵却没用武之地,只能眼睁睁看输。啧啧,真想给苏军“鼓个掌”,这操作确实把对手送进了“历史教科书”里。
说到猎鸨行动,不禁让人心里犯嘀咕:到底是曼施坦因运气爆棚,还是苏军自己把路铺平了?有人说这是德军战术素养高,有人却咬定苏军无组织无纪律,明明人多却被少数几千人打成这样。如果让咱中国的指挥员来打,能不能稳住阵脚、逆转败局,或者再创新奇迹?你怎么想,这场巨变到底是军事才能的胜利,还是战略失误的悲剧?欢迎评论区开杠,你站哪一边,谁才是真正的“猎鸨”?
恒运资本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