物业服务履约记录是指物业服务企业(乙方)在提供物业管理服务过程中,围绕《物业服务合同》约定的服务内容、标准、时间和要求,对服务开展的全过程进行留痕、记录和归档形成的证据材料。它是证明物业服务企业是否“按合同履约”的核心依据,兼具“服务过程见证”“质量评估支撑”“纠纷处理凭证”三重属性,本质是对物业服务行为的“规范化记录与责任绑定”。
一、核心内涵:“用证据说话”的履约管理
物业服务履约记录的核心是“以记录证明履约”,通过文字、影像、数据等形式,还原服务是否落地、标准是否达标、问题是否整改,解决“口说无凭”的争议。它既是物业服务企业的“自我监督工具”,也是业主、业委会、监管部门的“监督抓手”。
二、核心记录内容:覆盖服务全链条
履约记录需围绕“合同约定的服务是否按要求完成”展开,主要包括以下六大类关键信息:
1. 服务事项与标准
对照合同清单,记录具体服务内容(如保洁、安保、绿化、工程维修等)及对应标准(如“保洁:公共区域每日清扫2次,垃圾日产日清”“安保:24小时值班,监控录像保存30天”)。
2. 服务时间与频次
记录服务执行的具体时间(如“电梯维保:X月X日9:00-11:00”)、完成频次(如“垃圾清运:本月实际完成60次,达标率100%”),及未按时服务的异常说明(如“暴雨导致绿化作业暂停,已补植”)。
3. 服务过程与资源
记录服务操作细节(如“消防设施检查:X月X日检查灭火器50个,2个压力不足已更换”)、参与人员(姓名、岗位)及物资使用(如“保洁投入6人,消耗消毒液5L”),并留存影像/日志佐证(如保洁前后照片、维修现场视频)。
4. 服务结果与验收
业主/第三方验收记录(如“X户厨房漏水报修,X月X日修复,业主签字确认”)、内部质检结果(如“保洁抽检10处,9处达标,1处返工”),及量化指标(如“设施设备完好率98%”“诉求响应时长平均2小时”)。
5. 问题与整改
投诉/报修处理闭环记录(投诉内容、受理时间、处理进度、业主满意度评价),及物业自身违约问题的整改记录(如“绿化带杂草未清理→整改措施:增派2人当日清理→责任人:张三→完成时间:X月X日”)。
6. 第三方监督
业委会/监委会检查记录(如“业委会X月X日检查发现单元门损坏,物业承诺3日内修复”)、政府监管整改通知及复查报告(如“住建局检查消防通道堵塞→X月X日整改完毕并提交报告”)。
三、记录形式与管理要求
1. 主要形式
纸质记录
《物业服务日志》《设备维保台账》《投诉处理单》等(需签字盖章,归档保存);
电子记录
物业ERP系统、智慧物业平台数据(如保洁频次、报修进度);
影像资料
监控录像(至少保存30天)、服务过程照片/视频(标注时间、地点、事项)。
2. 核心管理要求
真实完整
严禁篡改、伪造,覆盖合同履约全周期(从服务开始到终止或纠纷解决);
可追溯
标注时间、地点、责任人,便于查询复盘(如“X项目X月保洁记录”按日期编号存档);
长期保存
合同终止后至少保存3年(纠纷期间需延长至解决完毕)。
四、核心作用:连接“服务承诺”与“实际落地”
对物业服务企业:
规避法律风险
纠纷时(如业主以“服务不达标”拒缴物业费),履约记录可作为“已按合同履约”的证据,减少败诉风险;
优化服务质量
通过分析高频问题(如“电梯故障频发”),针对性改进流程(如加强维保频次)。
对业主/业委会:
监督服务落地
通过查阅记录(如《工程维保台账》),验证物业是否按约定提供服务(如“消防设施是否定期检查”);
维权举证依据
若物业未履行义务(如“长期未清理化粪池”),可凭记录中的缺失项(如“无清掏记录”)主张权利。
对监管部门:
考核企业履约能力
通过抽查记录,评估物业“重合同、守信用”情况,纳入行业信用评级;
推动行业规范
公布“优秀履约案例”(如某物业通过记录降低纠纷率30%),引导企业强化过程管理。
所以,物业服务履约记录不是“形式主义”,而是物业服务企业的“履约证据链”——它将抽象的“服务承诺”转化为具体的“行为痕迹”,既约束企业“说到做到”,也赋予业主“监督问责”的权利。对小区治理而言,完善的履约记录是破解“服务说不清、责任推不掉”的关键工具,最终实现“质价相符”的物业服务与和谐的业主-物业关系。
恒运资本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